Misscience

A Faithful Follower of Freedomism.

朱槿(Hibiscus rosa-sinensis),佛桑、扶桑、大红花

锦葵科木槿属

Hibiscus(Latin): hibiskos(Greek)'marsh mallow(沼泽锦葵)';由Dioscorides定名,原指沼泽锦葵(即:药蜀葵(Althaea officinalis))。1735年,瑞典植物学家卡洛斯•林奈(Carolus Linnaeus)经过鉴定沼泽锦葵的特征,认为该植物分类归于蜀葵属(Althaea)更为妥适,于是弃用了“Hibiskos“一名,将沼泽锦葵重新命名为(Althaea officinalis L.)。两年后,林奈替沼泽锦葵的亲戚木槿属植物定名时,方重新启用“hibiskos”一词为木槿属命名“Hibiscus”。

Dioscorides:一位希腊军医,曾奉罗马帝国君主Nero(37-68)之命,在地中海一带寻访药用植物。其希腊文代表作《药物论》是现代植物术语的重要来源,且在之后的一千六百多年中作为药理学的主要教材。《药物论》中对约600种植物进行了阐释并提出“提取鸦片作为外科麻醉药”的观点。该书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,并得到再版发行,其中的主要药物一直沿用至今。

rosa-sinensis: rosa(Akkadian)'russu"red(红色)"',sinensis'chinese(中国的)';原种朱槿花为红色,来源于中国及部分亚洲地区。

中文名:

“朱槿”:“朱”,红色;“槿”,木+堇,堇: 短暂的;该词本义为:每朵花的持续开花时间只有一个白天的红花木本植物。因朱槿花色红艳且朝开暮闭,故得此名。朱槿的各种名称,现代已经混用,可以称呼所有类型的朱槿。但在古代,各名称的定义是不一样的。例如现代无论是何颜色的花,都称为朱槿,但在古代只有红色花的才叫朱槿。

“佛桑”:此名最早记载于唐朝刘恂编撰的《岭表录异》:岭表朱槿花,茎叶者如桑树,叶光而厚,南人谓之佛桑。

“扶桑”:因“扶桑”与“佛桑”音调相似,渐次被混淆使用,久而久之遂以讹传讹,就称呼“扶桑”为朱槿了,后人不察一直沿用至今。“扶桑”一词始载于《山海经》:“扶桑者,大木也,日之所居。”,此处扶桑为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中的通天神木,是一棵彷依着东方太阳升起的神话植物,斯时扶桑并不是指朱槿,而是咏叹“日扶‘扶桑’而出”的唯美意象。时至唐朝,仍未出现以“扶桑”作朱槿的现象。历经唐宋元等三朝,直到明清两代,方见到把扶桑与佛桑拼凑在一起的文献:

   1. 明朝李时珍编撰《本草纲目》木部•第三十六卷•木之三•扶桑说:“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。此花光艳照日,其叶似桑,因以比之。后人讹为佛桑,乃木槿别种,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。”又说“扶桑产南方,乃木槿别种,枝柯柔弱,叶深绿,叶涩如桑,其花有红、白、黄三种,红者尤贵,呼为朱槿”。

李时珍的考证不够严谨,直接将《山海经》所载之“扶桑”与《南方草木状》描述的“朱槿”给拼凑在一起,对后代的解读衍生缪误影响最大。

   2. 明代徐宏祖《徐霞客游记》粤西游日记二说:“前庭佛桑扶桑盛开,红粉簇映;后庭粉墙中护,篁桂森绕其中,寂然无人”。

徐霞客当时对扶桑的用法不太有把握,乃将“佛桑扶桑”两者并列使用。

   3. 清朝汪灏编著《广群芳谱》说:“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,此花光艳照日,其叶如桑,因此比之,后讹为佛桑,乃木仅别种”。

此说法与李时珍相同。

   4. 清朝吴震方《岭南杂记》说:“扶桑花,粤中处处有之,叶似桑而略小,有大红、浅红、黄三色,大者开泛如芍药,朝开暮落,落已复开,自三月至十月不绝。”

   5. 清朝李调元《南越笔记》说:“佛桑一名福桑,又名扶桑,枝叶类桑。花丹色者名朱槿,白者曰白槿。有黄者、粉红者、淡红者,皆千叶,轻柔婀娜,如芍药而小,盖丽木也。一曰花上花。花上复有花者,重台也。其架者可食,白者尤清甜滑。妇女常以为蔬,可润容补血。”

可见正式混淆使用始于明朝。以讹传讹也不知始于何人?许多文人声称始自明末画家徐文长,因徐渭《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》有诗:“忆别汤江五十霜,蛮花长忆烂扶桑”,让他们误以为扶桑就是佛桑。其实《本草纲目》论述扶桑被误传为佛桑,对后代的影响最深远。自此以后,许多清代学者引述都深信不疑,认为扶桑就是佛桑,也就是朱槿。让朱槿跨越时空,转换身份成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日出神木“扶桑”。其实考证清代的相关文献,亦曾发现当时有人指称佛桑为扶桑不妥,据清朝乾隆进士檀萃(1725-1801)编辑《滇海虞衡志》卷之九〈志花〉所述,檀萃认为佛桑不应改为扶桑,惟未论辩为何不应将佛桑改为扶桑。而当时的文人学者普遍已接受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的谬误,搞混佛桑为扶桑。确有文人指摘檀萃的论点错误,例如清朝道光年间吴其濬撰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卷之二十九“佛桑”篇就批评檀萃的观点--认为佛桑不应改为扶桑,殊欠考询。前述吴其濬自己不求甚解,反而指摘檀萃的说法欠考证,实令人觉得可笑至极。
前述檀萃的主张,可惜在论述时缺乏强而有力的举证,未能尽早推翻李时珍之缪,他的发现迅被淹没实在可惜,如能尽早廓清大家的认知,就能在两百年前导正这以讹传讹历数百年之缪。惟现时仍有些人不求慎解,片面指称单瓣的为朱槿,复瓣的为扶桑(花上花),也是断章取义于清代学者李调元《南越笔记》的观点。当前的年轻世代普遍并不知道今日何以朱槿的别名又叫扶桑?只是直觉称朱槿为“扶桑”似乎较有文化水平,更是错的莫名其妙。
最后,经由前述详细的考证与论述,已能让檀萃的发现于今日重现,当前应有的正确认识如下:
   1. 扶桑并不是朱槿的别称,它是《山海经》等所述中国古老神话传说的“日出神木”。
   2. 佛桑是朱槿而非扶桑,它是宋朝《太平广记》收录分类五种朱槿的品种之一。


秦汉以前中国的古籍,都未能见到有朱槿的记录,考证先秦的文献仅见记载有木槿(Hibiscus syriacus)这种较耐寒冷的植物。个中缘由是因朱槿为热带及亚热带植物,秦汉以前华夏民族的活动范围仍局限于华北河洛流域,尚未跨过秦岭及淮河,不易有机会接触到朱槿,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区,只能见到较为耐寒的木槿。而在秦汉以后人们已开始往南迁徙,进入华南地区活动发展,方得以见此红色花瓣的朱槿,为与原居地华北所常见的木槿做区别,乃唤其名为“朱槿”。


分布地区  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地。

采食时间  根、叶全年可采,夏秋采花,晒干或鲜用。

食用部位  叶、根部可食。

食用方法  花可制成腌菜。根部也可食用,但因为纤维多且带黏液,较少人食用。

药用价值  主要用于治理皮肤生疮。朱槿的花性味干寒,有凉血、解毒、利尿、消肿、清肺、化痰等功效,适用于急性结膜炎、尿路感染等病症。


(看完了?厉害!赞一个~,~我也没想到这篇那么长)

同科植物介绍:《秋葵

【图片来自网络,图二摄于广东省华南植物园;文中“扶桑篇”来自网络】

--2014.09.25

评论 ( 7 )
热度 ( 3 )

© Misscience | Powered by LOFTER